【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 - 萬代始皇帝
【真相網2016.4.11】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萬代始皇帝秦始皇嬴政畫像。(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點圖看大圖)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1) 紛爭殘局
萬代始皇帝
百年征戰,生靈塗炭,一朝得太平。
百家亂世,惑擾正道,一炬化灰揚。
百廢待興,大業初始,萬端啟正統。
百世築基,本正源清,萬代讚始皇!
引言
四 千多年前全球性滔天洪水使人類幾乎處於完全毀滅狀態,神州大地上,創世主安排堯、舜、禹三位聖君來世間承前啟後,開創歷史新紀元。華夏子民們一直處在創世 主呵護之下,這一段半神文化時期中,有許多神仙、真人與人同處,傳給人們各種文化、技藝,造就、規範人類道德及思想內涵,教導人類修煉、返本歸真乃做人根 本。此時人們道德極為高尚,修煉成仙之人比比皆是。
華夏子民們在堯、舜、禹三位聖君之後又經歷了夏、商兩朝,一千多年,轉瞬即逝。自周武王建周之後,從西周、東周至大秦,又八百年滄桑,華夏先民們經歷了動蕩紛爭並豐富多彩之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建立大秦時期,五霸七雄、大秦一統,演繹〝兵征天下,王者治國〞乃人間傳播文化之手段;道儒問世、百家紛紜,詮釋返本歸真、修煉得道乃為人之根本。
但宇宙〝成、住、壞、滅〞規律導致人類道德逐漸下滑,此時人們道德水準相比三皇五帝之時,相差甚遠。每當人類社會處在此道德開始敗壞之時,創世主會安排神、佛下世傳法講道,歸正人類道德,教人向善,返本歸真,並度有緣之士重回天國。老子函谷西去,留下五千真言,闡述本次人類道家出世修煉經典。孔子周遊列國,講述中庸之道,修訂中國千年儒家入世為人本章。
然陰陽善惡,相生相剋。戰國末期,諸子百家齊來紛擾世間,正理不清,思想混亂,加之數百年爭戰,人心思定。
秦王嬴政(後為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興百廢於一時,一統江山,正本清源,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樹萬古豐碑。
第一章 紛爭殘局 神傳文化
世 界上各個民族在歷史中皆深信神靈,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會主動約束自己不做壞事,才能維持社會道德水準。隨著人們道德下滑、對神信仰減弱,神亦減少 了示人神跡。在中國,老子於春秋時代出世傳道,其它國家釋迦牟尼、耶穌隨之出現,使本次人類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神, 如何透過修煉返本歸真、回歸天國, 同時使人類道德回升。
當走過這一段歷史,不難看出,春秋五霸迭起、戰國七強爭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亦是在演繹〝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一、道、儒問世,百家紛紜
春秋百國爭戰、亂世紛紜之際,世人被這混亂時局迷惑之時,創世主及眾神安排一大覺之士悄然下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開始傳法講道並留下了道家修煉之經典著作——《道德經》。
老 子下世度人,揭示人來世間最根本的目的乃返本歸真。老子《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在如來層次上講出〝道(法)生萬物〞之真機,及宇宙一定空間中的相生相剋 機制,告訴修煉人在人世間達到無為之境地才能得道,才能功成圓滿,才能具足神通而無不為。無形大道,看似無為,卻無不為,順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把王者 之道、儒家思想及用兵至理等囊括在寥寥數語中。
老子深知人間險惡,更清楚後世將有宇宙大法洪傳,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經》便匆匆西去。由於 道家之單傳習慣,老子沒有像釋迦牟尼、耶穌那樣普度眾生,廣傳佛法。《道德經》使後人知道什麼是道家修煉。兩千多年來,中國及世界其它國家皆從《道德經》 中汲取了治國安民、為人處世的正面內涵。
與中國老子同時,南亞次大陸上誕生了釋迦牟尼佛。其後五百年,西亞以色列也誕生了一位大覺者耶穌基督。無論是老子還是釋迦牟尼與耶穌,都轉生至人間傳法救人,奠定修煉文化。其重要原因為創世主明察人類道德開始走向衰敗,遂作了千秋萬代之安排。
在 道家修煉文化之最底層,孔子也應運而生(公元前552年)。他帶領學生周遊列國,奔走遊說,講述〝中庸之道〞及〝仁、義、禮、智、信〞入世為人這個道理。 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禮儀制度,上起唐堯、虞舜,下至秦穆公,把華夏先皇們管理國家之歷史和文化整理、編輯,後人稱為儒家六經。
老 子所講是修煉方法;孔子給人留下的只是一個做人辦法——中庸思想。道法、儒理問世,諸子百家齊出,正邪相混,真假難辨。除道、儒之外,春秋戰國時期,又有 很多人自成一家,如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名家、醫家、農家、雜家、書畫家等主要十幾家,還有晏子、孫子、管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 穀子、韓非子等諸子。當然,有些人是被派下來豐富人間文化,也有很多人是來干擾、破壞正道、正法流傳。為此,秦始皇不只需要武力征服六國,更要從思想方面 正本清源,理清正念,保護中華神傳文化。
中國處於春秋末年,群雄並起、百家爭鳴,湧現出老子、孔子的同時,在歐洲,創世主也安排了古希臘文明興起。古希臘湧現出一批哲學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些東西方智者創造了此次人類兩大文明體系。
古 希臘先知蘇格拉底開創了古希臘文明。神傳古希臘文明對其後羅馬帝國有著重大影響,雄主凱撒大帝征服地中海及歐洲大陸時,又將神傳古希臘文明帶到環地中海及 歐洲許多地區,為整個西方文明打下基礎。凱撒大帝文治武功作為全球整台歷史大戲AB角色之B角,其備份作用完成,也就成為歷史。隨後,歐洲思想、哲學及文 化有著千餘年發展空檔,直到13世紀初世界君王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之大軍衝破了歐洲文藝復興黎明前的黑暗,其同時也為歐洲思想、文藝復興起了催生、啟明作 用。(此為後話。)
整個這一段歷史儼然好似中華道、儒傳世,樹立對神之正信;秦皇漢武發揚、光大、保護神傳文化之一份翻版。
秦始皇貴為皇帝、天子——上天之子,承載開創新朝之重任,所有人間之理、之法、之道皆為秦始皇所選、為秦始皇所用。後人總想弄清秦始皇之思想來源到底是來自 法家或是儒家,或是道家、陰陽家等等,卻總是不得其門。其實所有這些門派、思想皆是〝唯其所用〞、〝供其選擇〞而已。另外,諸子百家的出現,還因為秦始皇 將開創神傳文化新時期,各天國體系皆欲與神州結緣,適時將其文化、思想、特點帶入中國五千年歷史大舞台,以備選擇。
二、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兵征天下,王者治國,正義之戰也會用來消滅惡人、惡勢力及惡國家,如黃帝伐蚩尤、成湯伐桀、武王伐紂等等。隨著人類敗壞,天災人禍、戰爭等越加頻繁。春秋戰國、大秦一統江山時代亦在演繹、規範這一規則。
史 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時期,戰爭更為頻繁,規模更大。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 國。隨著諸多小國被吞併,最後只有七個較強的國家留下來,即秦、齊、楚、燕、韓、趙、魏,還有宋、越等幾個小國。歷史進入了後人所謂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 戰爭規模更大,戰略、外交、合從、連衡將小國紛爭之式推演為大國之戰。
秦始皇順天時、得地利、以風捲殘雲之勢一統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 代。這一段歷史表面錯綜複雜,紛紜無序,神利用這爭戰教會世人主持正義、尊道敬天、處理紛爭,並透過最後結局——秦始皇一統天下,讓人明白天意不可違反之 理。
【千古英雄人物】第二章 始皇出世 天下一統
一、六世奮發,國富兵強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求賢若渴,一時天下人才西流。秦國所用丞相及主要謀士,多來自他國〝客卿〞,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人。他們在本國雖不被重用,入秦卻成為名相或上卿。
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秦軍實力最強。各國為此嚴重不安,遂應用蘇秦〝合從〞策略聯合抗秦。秦為制衡各國聯合,則採納張儀〝連衡〞之謀。
從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269年,秦國與其它六國幾經征戰,日益強大,六國雖多次合從攻秦,但都無奈秦國大一統進程。秦國經過六代君王奮發努力,至此是國富民強,已為秦始皇最後一統江山打下絕好基礎。
二、始皇出世,建立大秦
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始皇出生在趙國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秦始皇本紀》)。《東周列國志》如此描述:產時紅光滿室,百鳥飛翔。看那嬰兒,生得豐准長目,方額重瞳,口中含有數齒,背項有龍鱗一搭,啼聲宏大,街市皆聞。
有 關大秦將產生一統天下雄主之預言早已有之。早在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在汧(千)渭交匯處建城居住。一夜,〝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 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祭壇名),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史記‧封禪書》)文公十九年,得〝陳寶〞,《封禪 書》載如下: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 野雞夜雉,以一牢祠,命曰陳寶。(其大意為:建造鄜(現陝西延安富縣)畤(古代祭祀天地之處)後九年,秦文公得到一塊質似石之物,遂於陳倉山北城邑中祭 祀。其神有時經歲不至,有時一年數次降臨,來時常在夜晚,光輝似流星,從東南方來集在祠城,像雄雞,鳴叫聲殷殷然,引得野雞夜啼。用牲畜一頭祭祀,起名陳 寶。)據《封禪書》諸家所注,此石〝質如石,似肺〞,而其形則是〝玉雞〞或〝石雞〞,故陳寶祠又謂〝寶雞神祠〞。現陝西省寶雞市,其名即由此而來。得陳寶 者,則有霸主之業。〝另外,秦文公出獵,又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亦揭示秦國將應水德以取代(火)周。(《史記‧封禪書》)
秦獻公十一 年(公元前374年),獻公曾見周烈王太史儋。太史儋對獻公說:〝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秦出霸王、秦人將一統天下之說法 從此在秦國歷代嗣王之中秘密流傳。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左右。秦始皇應運而生,遂成就一統江山、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皇朝之驚天偉業。
秦始皇出生後幾經周折,終歸秦國。於十三歲弱冠為王。〝年十三歲,庄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 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 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秦始皇親政前這九年中,因為年少,主要國事為相國呂不韋主持。
呂不韋集百家言論做《呂氏春秋》。當秦始皇成年並開始親政後,呂不韋因其前與嫪毐、趙太后沆瀣一氣,擾亂後宮,最終畏罪自裁。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於二十二歲在故都雍城成人加冕並正式親政。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親政僅三年,即顯示其超人的氣魄和膽識。
〝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 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親政不到十年,已然大 敗合從之六國,快速果斷處理內亂。
秦始皇加快對六國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聯合行動之機,合從戰略徹底破滅。其滅六國總戰略方針為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秦始皇首選攻擊目標為趙國。當時,趙國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有名將李牧、龐煖等,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 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逐步肢解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其所轄屬地。騰被秦始皇任命為內史,後又 派他率軍進攻韓國。於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派大將王翦領 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近一年。後趙王聽信讒言派人替代李牧並處死李牧,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秦始皇十九 年(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趙王獻出趙國地圖降秦。但是公子嘉卻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利用李牧之名,收代人心,自立為王。秦軍在秦始皇二十 五年(公元前222年)滅燕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始皇正忙於滅趙,無暇分散兵力,遂接受獻地。使魏國得以苟延殘喘數年。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秦始皇派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秦軍強攻不下。此時,齊國按 兵不動,魏國孤立無援。王賁見連天大雨,黃河、卞河二水可用來攻城。即命秦軍士卒挖掘渠道,將二水引來,灌注大梁。大梁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 降。魏國就此而亡。
南方楚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號稱甲士百萬。但其內亂不斷,君王大臣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 228年),楚幽王死。幽王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在位二月,即被異母兄負芻殺掉。負芻成為楚王。其在位三年,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依年輕將領李信所言,派兵二十萬由李信南下攻楚。李信持傲自負,被楚軍項燕、屈定擊敗。此時秦始皇親駕再見老將王翦,並最終說服王翦親率六十萬秦軍攻 楚。王翦入楚境後,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之戰略。相持歲余,秦軍對楚地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皆欲與楚軍一決雌雄。同 時,項燕之楚軍,鬥志鬆懈,以為秦軍怯戰,王翦太老,只求自保;外加糧草不足,準備東歸。王翦就此下令全軍出擊。秦軍爭先奮勇,連戰連捷,一舉打垮楚軍主 力,長驅直入,殺死楚軍統帥項燕,俘虜楚王負芻及新立之楚王。至此,楚國滅亡,時為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
當王翦大兵至錫山 (今無錫也)時,造飯埋鍋,掘地得一古碑。上書: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問當地土人得知,此山自周平王起,盛產鉛錫,因名錫山。但近日出產漸 少,亦不知此碑何人所造。王翦嘆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今無錫縣名,實始於此。秦 國一統天下,早為天定。
在滅趙之中,秦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受田光之薦,讓荊軻冒險刺殺秦王,即歷史上的荊 軻刺秦王,時值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命王翦、王賁父子揮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 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死。後來,燕王喜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 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 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同一年,剛在南方滅楚大軍,又乘勝降服越君,設置會稽郡。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國版圖。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 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較強大者。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 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險些滅亡。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此時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王賁南下伐齊,勢如破竹,長驅直入,來 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秦始皇在十幾年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的屢 次征戰中,從不見有關其坑卒、屠城的記載,實為中國歷代最仁慈君王之一。後代歷史,文人多將秦始皇橫掃六國描述為〝暴〞;一些六國後裔,含亡國之恨,不念 秦始皇仁慈活命之恩,反冠〝殘暴〞於秦始皇,非真秦始皇也!倘若秦始皇真如此〝殘暴〞,六國後裔恐怕早被趕盡殺絕。
從二十二歲親政,至三十九歲出兵擊敗山東齊國,進而完成統一中國之 歷史大業,秦始皇在短短十七年之內,迅速結束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的諸侯混戰局面,遂又不失時機制定與頒布一系列有利於統一之法令及措施,建立並完善中 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皇朝。這種氣魄,遠非一般帝王能比。用前人未有之魄力、膽略,大刀闊斧,恰是應天時,順民心,讓世人重享安寧。
三、任人唯賢,善終不疑
秦始皇勇於開拓、十分開明,一生極為重視和重用人才。其用人眼光、膽識和胸襟氣度皆非同尋常,而且,既用之則充分信任、善始善終,其對人真誠寬容,遠超一般帝王之上。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韓國水工鄭國受韓王之命假借協助修築水渠疲秦之謀敗露,秦宗室大臣藉機建議秦始皇驅逐在秦國謀事之所有諸侯國〝客卿〞,秦始 皇遂頒〝逐客令〞,命令所有在秦任職〝客卿〞必須在規定時限內一律離開秦國。李斯在離秦途中給秦始皇上書《諫逐客書》,力陳〝客卿〞為秦所作貢獻、留用 〝客卿〞重要及逐客之弊害,秦始皇閱後,立即收回〝逐客令〞,重邀被逐客卿回秦供職。不久還任用李斯做了廷尉。在李斯及鄭國的勸說下,秦始皇權衡利弊,毅 然採納其建議,赦免疲秦之計主謀鄭國,並讓他繼續主持鄭國渠之修鑿,用近十年時間終於修成秦國第二大水利工程——鄭國渠。
秦始皇用人之道,任人唯賢,無國界之分。為得到著名謀略軍事家、當時尚在魏國作將軍之尉繚,秦始皇派李斯入魏勸說,最後終於說服尉繚入秦,成為他東征六國的 主要謀士之一。有人把韓國公子韓非之書札傳到秦國,當秦始皇看到韓非《孤憤》、《五蠹》之書,不僅讚嘆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其 後,秦始皇想方設法迎韓非於秦國。
滅楚之戰,秦始皇親請稱病在家的大將軍王翦出山,終於打動王翦並答應作征楚大統帥。最後贏得滅楚之戰。
因犯法而被關押之縣胥吏程邈在監獄裡研究文字改革,他把李斯創製的小篆圓折改成了方折,削繁就簡,經過十年努力,終於成就一種新體字,即隸書。後來有人把這些字上奏,秦始皇看後,認為很實用,遂赦免並起用程邈,讓其在御史寺里供職。
秦始皇身邊聚集了一大批頗有才能之〝客卿〞,其中包括:丞相李斯(來自楚國)、軍事家尉繚(來自魏國)、將軍趙佗(來自趙國)、上卿甘羅(秦將甘茂之孫,甘 茂來自齊國)、將軍蒙武及其兒子大將軍蒙恬、蒙毅兄弟(蒙武是秦老將軍蒙驁之子,蒙驁來自齊國)、水利專家鄭國(來自韓國)、帝王權謀理論家韓非(來自韓 國)、客卿茅焦(來自齊國)等。這些〝客卿〞都是後來秦始皇打江山、理國政的重臣。
秦始皇對人才極為尊重,與人相處,能屈能伸,和人情、近世理。為爭取到尉繚,秦始皇不惜以帝王之尊,〝與之抗禮〞,〝衣服飲食與之同〞。(《史記‧秦始皇本紀》)雖然尉繚對秦始皇之為人屢有微辭,秦始皇亦充耳不聞,繼續放心任用。
鄭國雖是敵國細作,秦始皇不但沒有誅殺他,反而予以重用,讓他主持完成著名水利工程〝鄭國渠〞,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荊軻刺秦時助手高漸離在荊軻刺秦失敗後流亡民間,秦始皇愛惜其音樂才華,〝重赦之〞,命他為宮廷樂師。
秦始皇用人之最大特點是放手,用人不疑,不干預,給手下將、相以極大自主權。他將二十萬大軍交於李信,將六十萬大軍交於王翦,將三十萬大軍交於蒙恬,不設置 各種限制他們權力之障礙,也不干預他們指揮作戰的過程。李信年輕氣盛,率二十萬大軍攻楚,為楚所敗。但秦始皇沒有追究其責任,而是繼續信任他,使他與王賁 一起攻燕,讓其得以立下俘虜燕王之功績。
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對那些功臣宿將,繼續委以重任,與重要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將相都 善始善終,關係相當融洽親密。秦始皇與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終,最為典型。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 第三章 明主治國 百世築基
一、天下底定,拓土開疆
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之明君,一生勤政。史書稱秦始皇〝晝判獄而夜理書〞,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據載,每天批閱各種奏請簡札達一百三十多斤重。
他完成統一大業之後,又以其非凡之雄才大略,拓土開疆, 迅速制定與頒布了一系列開創性法令及措施,建立並完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皇朝。其所奠定之皇朝體制,為中華民族後兩千年奠定了堅實基礎,揭開了歷史新篇章。
秦朝以前夏、商、周三個王朝為三個大國。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布。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并過程中。
夏 朝之疆域跨今黃河中游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 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 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它皆為大小封國,皆處獨立或半獨立狀態。春秋 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爭戰,談不到統一。唯到秦始皇時,才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疆域形勢。
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並未停 止前進步伐,而是命滅楚之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 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今廣東廣州)、桂林(今廣西桂平)、象(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達雲南曲靖。
從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時期,其間五百四十九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受到極大破壞,大量田地荒 蕪。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之時,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北方邊地,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華夏子民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命將軍蒙恬率士卒三十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三十四縣。又北渡黃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體,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之萬里長城。
在消除匈奴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他遷移近五十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將中華文化傳至周邊地區及人民。
秦始皇在位時,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一倍。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管理和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土地統治穩固。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和漢武帝一樣,歷史上功高無量。
秦始皇首次從疆域上實現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南北疆土大統一。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疆域至少超過五倍,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礎。並將中華文化擴大至更多種族及區域。
二、皇帝為首,三公九卿
設 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廢〝王〞號,稱〝皇帝〞,是開創歷史之大事。古時只有三皇、五帝,卻從無皇帝之稱。皇帝已非舊制本族〝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 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之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皇位繼承人。皇帝尚在君、王之 上,君、王則由皇帝任免。皇權神授, 在人間至高無上。秦始皇上承先秦兩千數百年之結局,下啟後世兩千數百年之先運,成為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
《史 記‧秦始皇本紀》曰: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 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 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 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 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 〝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 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
秦始皇是華夏本次 文明第一位皇帝,即名符其實的〝始皇帝〞。秦始皇設丞相、三公、九卿,負責朝廷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丞相、御史、廷尉分管 國家政務、監察、司法,分工明確,互不干擾,當今西方三權分立體制與此十分相似。另又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之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雖然一 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眾生,一朝文化,朝朝眾生皆來自不同天國,但秦始皇所建皇權體制卻一直被歷朝歷代所繼承,直到清朝結束,共沿襲二千多年。全世界只有中 國有皇帝;君、王亦皆由皇帝分封。
三、地方行政,郡縣制度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度,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下之郡、縣、鄉、亭、里等多級行政基層結構;該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地方行政郡縣制——秦始皇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郡 縣制是中國歷史重要里程碑。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 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 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 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秦始皇肯定李斯所奏,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使其後近一千七百年中國在管理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各國。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後漢書‧班彪傳》),兩千年皇權時代之中國,在制度上基本沿襲秦朝制度。
秦始皇這套皇朝體制,是中國古代制度的文明典範,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保衛、神傳文化進一步豐富,都得益於這一皇朝體制。
四、修築馳道,擴建長城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下令將原秦國故地與原六國境內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為天子巡行天下的馳道。馳道中間稱為〝御道〞,兩側稱〝旁道〞。馳道寬闊平坦,在上面駕車速度極快。據漢代人記載,在馳道之上半日即可飛馳二百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數條以咸陽為中心之輻射狀馳道。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東至成山頭(今山東榮成),南至南海郡(今廣州),西南至滇(今雲南滇池附近), 西至隴西郡(今甘肅岷縣)。馳道寬十至十五丈,逢山開山,遇河架橋,路面全用石灰加膠土夯成。這些馳道,歷經兩千多年風雨,至今有些路段仍可見當年路面之 形,可見其質量之高。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屢次侵犯之患,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各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給後世留下一條舉世聞名之萬里長城。
後 世某些人,為誣陷秦始皇如何〝殘暴〞,將春秋時齊國戰將杞梁訛傳為范杞梁,而有孟姜女尋其夫范杞梁哭倒長城的傳說。還有些人為其立廟做像,頗費一番功夫。 其實孟姜女哭倒長城,並非秦時長城,乃是齊國長城。明代作家馮夢龍在其所著《東周列國志》中於幾百年前便作澄清。齊莊公之大將杞梁戰死於且於門,〝其妻孟 姜氏奉夫棺,露宿三日,撫棺大慟,涕淚俱盡,繼之以血。齊城忽然崩陷數尺,由哀慟迫切,精誠之所感也。後世傳秦人范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 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修築萬里長城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豐功偉績之一。後世偉人孫中山先生如是評論長城:〝所以秦漢以後之事功,無一能比於大禹之九河與始皇之長城者⋯⋯〞〝中國最有名之陸地工程者,萬里長城也。〞〝由今觀之,倘無長城之捍衛,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漢之時代矣。〞
長城作為當今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不只其自身作為人類文化、技術之奇蹟流傳於後世,而且正是由於這萬里長城的存在,有效排除了對中華大舞台神傳文化演繹之干擾,使中華正統文化得到保護。
秦始皇當年為將嶺南百越地區納入中國版圖,派屠睢為主帥,率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但秦朝大軍遭百越頑強抵抗,加之嶺南山路崎嶇,糧餉轉運困難,以致秦軍受創,三年兵不能進。
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隔著五嶺山脈,本無水路可通。但是,長江支流湘江上源與珠江支流上源,恰好卻同出今廣西興安境,且近處相距只有1.5公里許。只需溝通兩 江,中原地區船運糧草,則可從水路越過五嶺,進入嶺南。秦始皇看到這種地理條件,巧加利用,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命監御史祿,督率士卒在 今廣西興安縣境內修建一條人工運河,轉運糧餉。在分水嶺上鑿出了一條水道,引湘入漓,造就人類河運史上一不朽傳奇。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運河鑿成,即是今日靈渠。它連接湘漓二水,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聯通南中國水運網,使秦軍得到源源不斷的糧草補給和兵源補 充,秦軍迅速統一嶺南。靈渠遂與都江堰、鄭國渠同被譽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為世界上最古老之運河之一,且一直沿用至今。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4) 統一法度
五、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齊、燕等國發行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種銅錢沿用到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度〞指長度,〝量〞指容積,〝衡〞指重量。度量衡乃商品交換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單位進位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度量衡五花八門。各國度制不一樣,使用長度尺碼有大有小;量制不同,量具大小不一,所用單位也各有別。
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在一統天下後馬上發布詔令,統一度、量、衡標準,以秦國度量衡為標準,度量單位改為十進位,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並改進或新制器具,由官府負責監製,全國頒布實施,其中也包括車軌軌距統一,即〝車同軌〞。
六、統一文字,造福萬代
文字乃用於〝文以載道〞, 用以人神溝通。漢字傳至商代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統一,出現〝文字異形〞現象,造成了人們之間文化交流不便和誤解, 亦影響文化歷史的準確記載。
滅六國後,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廢除六國舊體文字,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之 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即〝書同文〞。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之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 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之文字——隸書。這便是中國今體文字的前身。
統一文字使得歷史文化得以準確保存,以利後世之人對神傳文化、正法、正理之準確理解,造福萬代。當後世〝萬佛臨凡、萬法歸一〞時,後人能準確無誤地得大法、得大道,返本歸真,完成人類的最終使命。
七、修築宮陵,建造星台
為創造人類歷史,開闢中華文化之輝煌,秦始皇把天上宮闕搬至人間,蓋建著名之阿房宮。但因戰火及後人毀壞終未能竣工併流傳後世。
一朝天子、一朝民眾、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一朝風土人情、一朝特點內涵。所以很多聖皇、明主所建之宮殿、陵墓、地宮往往集一朝最精美文化之大全,將其埋於地下,以保存那一朝的文化成就,即保存各天朝及所對應之天國文化特點。
1974 年,在秦始皇驪山墓東側發現秦俑坑,總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陳列身高1.8米左右陶俑七千多個,真馬大小陶馬七百餘匹,戰車一百三十乘。所有這些人類的文 明瑰寶,文化、藝術、技術之精髓安全地躺在地下兩千多年。當今人走進兵馬俑俑坑時,方才感嘆並感謝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為後世乃至世界留下了怎樣之寶貴財 富!
觀 天、觀星、體悟神昭示是人類信神、敬神、得到神靈啟示的絕佳途徑。古籍記載中常有古人觀天、觀星、占星以通曉人類變化、吉凶禍福,指導自己行為及活動。 夏、商、周三代中,觀天星台比比皆是。很多地上星台對應天上星座、星宿所建,以達天人合一之更高境界。很多觀天星台附近,亦有祭台為祭祀神靈所用。
大 秦建立之後,始皇帝更將觀天星台推廣至大秦更大範圍。《漢書‧地理志》中稱陝西榆林為〝楨林〞,〝貞〞便是〝貞卜〞、〝星占〞,地名〝楨林〞,即是星佔台 成林。到大秦帝國時期建造星台已達登峰造極的境地,始皇帝將全天可見可名之星座三百三十二個(星宿一千四百二十四個),在地面上仿照星象,以夯築或鏟削成 土台予以表示,或圓形或橢圓形,總數達一千四百二十四個星台,分布佔地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星台分布範圍,東臨黃河,西界大邊長城,南起秀延河下游, 北達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佔據了大半個秦時之上郡地區,工程浩繁。
2008年由陝北榆林所發現之大秦全天星台遺址,總體輪廓為女媧補天 形。女媧頭北足南,側身、昂首、臂屈平舉,正作補天之狀。女媧身高八百零九秦里(約337公里),胯寬三百六十五秦里(約152公里)。身高喻比崑崙之 大;胯寬喻比周天緯度。身高與體寬個位數合為九五之尊,盡顯對女媧神之尊重。女媧形全天星台分布自下(南)而上(北),共為九部分,每部分含若干星宿或星 官,分別代表九層天,印證〝天有九層〞之說。一些重要星台之旁建有祭星台。重要祭星台,如帝星(俗稱紫微星,即小熊座β星)之祭星台為橢圓形,長軸為一秦 里(約0.42公里),當為始皇帝祭星所用。大秦全天星台較以往三代及春秋戰國時之星台大數百倍,堪稱造極之作。
在前人從所未有的前提 下,完成如此眾多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巨大而細膩之建設工程,實是浩大非凡!萬里長城、阿房宮、驪山墓及大秦全天星台等皆為具有大秦天朝特色之建 築、文物被始皇帝帶到人間。從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國到去世,短短十一年裡,秦始皇以難以想像之速度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為中國幾千年後世奠定基礎,開啟良好 之端,後人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八、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秦始皇熟知道家及陰陽理論,明了歷史朝代變更亦是隨更大天體運行規律而變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 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 始。
陰陽家鄒衍亦曾預言,代火者必將為水,周德已衰,必將有合於水德之帝王一統天下。距建大秦五百年前〝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 之瑞〞(《史記‧封禪書》),即已揭示秦國將應水德以取代(火)周。因五行相對五色,而水對應黑色,故秦朝服裝、旌旗皆著黑色。又因五行之水對應數術之 六,故秦朝器物多以六為度。
在管理國政中,秦始皇以法為教,利用法理管理國家。注重〝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親自製定法 律,並親自講法。〝皇帝臨位,作制明法〞(〝泰山刻石〞),〝端平法度,萬物之紀〞(〝琅邪刻石〞),〝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之罘刻 石〞)。秦始皇還建立了嚴密的法律制度及監察體系,讓民眾懂得法律,明了制度,〝以吏為師〞。〝吏〞不只是明了法律之官吏,而且包括秦始皇親自製定之吏 法。
上古之時,人類道德高尚,無須制定諸多法律以管理國家和人民。特別是人神同在之時,如帝堯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 獬豸又稱任法神獸。審案時,神獸能用角指向無理一方,甚會將罪該萬死之人用角牴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但人類〝發展史〞乃是一部〝倒退史〞。當人們道德日 下、離神越來越遠而不能用心法約束自己時,則只能訴諸法律,靠外在條例約束人們。
至春秋戰國,大秦建立之時,人類道德已無法和上古人類道德相比。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國家體制,繼續教化人們信神修煉,也隨之制定法律體系,管理國家。
1975 年12月出土之雲夢秦簡,上有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其內容包括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法規等。竹簡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殘片八十枚,分類整理 為十部分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等等。
其 中法律部分記載了秦代施行之二十幾個單行法規條款原文,共記載法條六百條。記載秦律形式主要有:律;令(制、詔),制是皇帝對某事之批定;式:法律文書、 程式,審訊法律文書具體程式,執法人員行政管理制度;如〝為吏之道〞;法律答問等等。其中秦律十八種記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均 工、工人程、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效、傳食律、行、內史、尉雜、屬邦。
從雲夢秦簡中,可見秦律範圍遍及國家、社會和家庭各個領域,十分細密詳備。秦律出土,讓人從新認識到秦制並非後人所說的苛政,秦代有法可依、執法嚴格,秦法於吏於民都有絕對的權威。
〝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謹慎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奉行〝明主治吏不治民〞信條,認為吏為民綱。對官員要求十分嚴格。
《為吏之道》提出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無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五失則是:夸誕、自大、擅權、隨意犯上,看重錢財輕視人才。提倡〝寬容忠信,和平毋怨,悔過勿重,慈下勿陵,敬上勿犯,聽諫勿塞,審知民能,善度民力,勞以率之,正以矯之。〞
官吏〝五善〞畢至,必有大賞。(《語書》)違反法令行事、玩忽職守、官吏貪贓枉法、行賄受賄,要罰款,嚴重者更要流放。從此可知,為什麼秦始皇〝以吏為師〞如此有效。
秦 律中之《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規定和案例。取其中《訊獄》為例,〝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各展其辭,雖智 (知)其訑,勿庸輒詰。其辭已盡書而毋(無)解,乃以詰者詰之。詰之有(又)盡聽書其解辭,有(又)視其它毋(無)解者以復詰之。〞這裡,保證涉嫌罪犯說 話的權利,被告、原告各展其詞,反覆對證並做記錄。這樣實施先於西方几千年也。
即使刑訊,亦有嚴格規定。〝詰之極而數訑,更言不服,其律 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治(笞)諒(掠)之必書曰:爰書:以某數更言,毋(無)解辭,治(笞)訊某。〞即嫌犯拒絕講述實情,巧言偽 詐,反覆翻供,有法律規定可用刑之情節時,還要記錄(爰書),方可笞掠。
《法律答問》更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條文、術語及律文之意圖做出解釋,相當於現在的法律解釋。主要是解釋秦律主體部分(即刑法),也有關於訴訟程式之說明。
透過這些法律制定及實施舉措,秦始皇整治民風,教化天下,〝禁止淫泆,男女絜誠〞(〝會稽刻石〞),不止當時民風大振,亦為後世開啟正統之端。
秦 律之完成、頒布、執行,標誌著統一之後的巨大努力。秦王朝統一乃全方位統一,除法律統一,還有經濟和文化統一。秦朝雖只有短短十五年,其所創立之皇權體 制、法律、經濟、文字體制卻為後世各朝各代不斷採用,綿延兩千多年。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5) 敬天信神
九、封禪祭天,敬天信神
秦始皇五次東巡,在最後一次東巡中歸天。秦始皇封禪祭祀,敬天信神。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勛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封〞,指築土壇祭天;〝禪〞,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之平地上祭地。並刻石(泰山刻石)立碑:
皇 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 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 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秦始皇出巡,曾於九疑山(又名蒼梧山, 在今湖南寧遠縣南) 對虞舜行遙望而祭之禮,相傳虞舜死後葬於此山。秦始皇還登上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相傳大禹當年在這裡大會諸侯,始名〝會稽〞。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十、巡視天下,刻石頌德
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公元前219年),《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琅邪刻石),頌秦德,明得意。〞曰:
維 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 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 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姦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儘力, 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庄。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 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 宇。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 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 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 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其大意為:二十八年,皇帝登基。端正法度,整治萬物綱 紀。彰明人事之理,老幼皆適。聖智仁義,宣明道理。親撫東土,慰勞兵士。諸事完畢,巡行濱海。皇帝之功,操勞根本大事。重農抑商,百姓始富。普天之下,眾 志成城。統一度量,書字同文。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皇命,人人得志滿意。順時行事,惟有皇帝。整惡治俗,跋山涉水。憐惜百姓,日夜不息。 除疑定法,人人守紀。欽定各級職位,自負其則治理。舉措得當,整齊劃一。皇帝聖明,視察四方。無論尊卑貴賤,不得違越規章。姦邪不容,務求貞良。事情不分 大小,皆應努力不怠。無論遠近,務求嚴肅端莊。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方能久長。皇帝恩德,四方安定。誅亂除害。興利致福。適時勞役,百業繁足。黎民安居,不 動兵戈。六親相保,盜寇盡除。歡欣受教,法規盡知。天地四方,盡為皇土。西越沙漠,南達北戶。東起東海,北越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服。功過五帝,恩澤馬 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秦王兼有天下,立名而稱皇帝,親撫東土,到達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 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代帝王,土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 否各異。互相攻伐,亂殺不止,猶刻金石,立碑炫耀。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藉助鬼神,欺凌遠方,實不稱其名,故不能久長。他們尚未死 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今皇帝統一海內,設立郡縣,天下太平。顯明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號大成。群臣齊頌皇帝,刻於金石,永作典範。〞
秦始皇在東巡琅邪之中,在嶗山與〝千歲翁〞安期生相見。安期生師從河上公。安期生與秦始皇〝語三日夜〞,暢談修煉養生之道,還為始皇留書而去,並說千年後〝求吾於蓬萊山〞(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
第二年,秦始皇再次東巡琅邪、之罘一帶,在登之罘後,亦刻石(之罘刻石)。其辭曰: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 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 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 常式。
大意為:始皇東遊。追溯感懷功業,追誦大業根源。聖理國家,建立法度,突出綱紀。對外施教於諸侯與文惠,使其明達義理。六國之眾, 貪婪凶暴無已,殘殺不停。皇帝憐憫百姓,派師討伐,奮發武德。以正義誅之,以正信行之,威德遠及,使其皆賓服。消滅強悍,拯救百姓,安定宇內。普施法律, 治理天下,成為永遠之準則。
〝東觀刻石〞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 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 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大 意為:始皇春遊。從臣皆感治國之道英明。聖法初興,內治本疆,外誅暴強。軍威通暢,震撼寰宇,終滅六國。一統天下,滅災絕害,永停徵戰。皇帝明德,經理宇 內,視聽不怠。制定大義,明設規矩,有章可循。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百姓改化,遠近皆尊同法,自古絕無僅有。常職既定,後嗣循業,永保聖治。
為 紀念道家修煉飛升之茅蒙,秦始皇將每年十二月之臘祭改名為嘉平,《史記‧秦始皇本紀》曰:始皇參十一年九月庚子,(茅)盈曾祖父(茅)蒙,乃於華山之中, 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 對此仙人之謠歌,勸帝求長生之術。⋯⋯因改臘曰〝嘉平〞。
茅蒙之子在秦始皇身邊做侍從,故始皇帝對茅蒙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之事了如指掌。茅蒙後代,茅盈、茅固、茅衷皆修煉成仙,即道家歷代所尊崇之參茅真君。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第四次出巡,從上郡(今陝西榆林)過九原,經雲中、雁門、上谷、漁陽、右北平,至碣石,並且刻有著名的《碣石門辭》。
其 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 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徭,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其 大意為:興師用兵,誅滅無道,反叛平息。武力滅暴,平反無罪,民心歸服。論功行賞,惠澤牛馬,恩遍全國。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天下太平。拆除舊城,挖通川 防,夷平險阻。地勢既平,民不服徭,天下安撫。男喜耕作,女修其業,事事井然。恩蓋百業,合力耕田,無不安居。群臣敬頌偉業,敬刻此石,永留典範規矩。
十一、身體力行,弘揚修煉
上 古時代,人神同在,神跡常顯。人們信神、修煉、得道成仙,並非罕見之事;名山大川之中,修煉得道長命數千歲者大有人在。古代聖皇們,如堯、舜、禹、黃帝 等,治理天下的同時,會仙訪道,修身養性,被認為是自然之事。他們在人間的使命完成之後,修煉成功、圓滿飛升,也非個例。
後世之人,禮崩樂壞,道德下滑,人們離神靈越走越遠,神也越來越不向世人展示神跡,修煉成仙逐漸成為出世修煉人之〝秘〞事,甚至漸漸被世人視為〝神話〞、幾乎不可能之事。
然而創世主沒有放棄其子民,因此不斷派使者來提醒人們修煉提升、回歸天堂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和最好歸宿。修身養性、返本歸真之修煉文化,乃是中華神傳文化中最值得珍惜、保護之一部分。
道 家修煉法門多為密傳單傳,不示外人。修煉乃修煉者個人之事,不修煉者豈知個中神妙?很多著史之人,不懂得修煉,以自己的狹隘觀念取捨史實,使得很多真實修 煉之神跡不能被記在史書中流傳。很多史書中對秦始皇與神仙交往、談道不記敘,認為是無稽之談;對秦始皇身體力行,廣傳修煉、返本歸真、成仙之道誤認為貪生 怕死,一心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引出一系列荒謬結論,誤導後世若干代人。
其實始皇帝每次東巡皆留下許多神跡傳說。
秦始皇對 修煉之士十分尊重,也常和他們一起討論神仙、真人、長生、修煉之理。始皇曾說:〝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史記.秦始皇本紀》)他不只 自己潛心修煉,身體力行,還為弘揚修煉、光大正道不遺餘力。不僅在華夏本土民間、宮廷提倡,還多次派遣助手出海弘揚。
東晉王嘉《拾遺記》 記載秦始皇和宛渠異人相見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 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了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游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 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 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銅,鑄為大鼎。臣先望其 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堯。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 也。〞
秦始皇當年在碣石派遣韓終(又名韓眾,韓種)等出海求仙尋葯,並弘揚華夏修煉文化。今秦皇島市即以秦始皇命名,蓋因當年秦始皇曾巡 游此處。韓終修煉成神,有很多歷史記載,唐代司馬承禎《洞天福地記》載∶〝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韓國辰(秦)韓之國 名即來源於韓終。古代朝鮮半島新羅國亦是在辰韓基礎上發展而來。李延壽《北史》列傳記錄:〝新羅者,其先本辰(秦)韓種也。〞
秦始皇東巡遊榮成山為後世亦留下很多遺迹、傳說。秦橋遺迹又名秦皇橋,在成山頭南側大海中,由海中四塊巨石天然構成。由於礁石嵯峨,若斷若連,隨潮漲落,出沒海面,其形如橋,似人工架設。
十 六國時期《三齊略記》云:〝始皇造石橋,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召石下,城陽一十三山,岌岌相隨而行,石去不駛,神人鞭之見血,今召石山石色皆赤。〞〝始皇 造橋觀日,海神為之驅石豎柱。始皇感其惠,求見。神曰:『我丑,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入海四十里,與神見。左右有巧者,潛畫其像,神怒曰:『帝負 約,可速去。』始皇轉馬前腳才立,後腳遂崩,僅得登岸。〞
這一段記敘山神趕石為秦始皇造橋與海神相見所用,而海神更為秦始皇驅石豎柱,建成石橋。但秦始皇之隨從者卻偷畫海神之像,惹得海神生氣毀橋,因為海神有言在先,不圖其形,如不畫像,則和始皇相見。
當 年,秦始皇調轉馬頭回到岸邊,身後修好之石橋開始崩塌,秦始皇剛登上岸,石橋便全部沉入海底,只剩下近岸邊四個橋墩在波濤中乍出乍沒,時隱時現,一直保存 至今。直到現在,成山頭之紅色岩石上布滿道道溝壑,為當年山神鞭撻出血所致。榮成山礁石因秦始皇而聲名遠播,被列入榮成八景之一,流傳至今。
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再至琅邪時來到當年與安期生相見處,並為安期生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將天台山中湯谷改名為望仙澗。當年始皇帝所建安期公祠之遺迹至今可見。
近 千年後,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為秦始皇圓了千年後再見安期生之宿願,並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說到安期生,詩云:〝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 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李白還在《古風之七》中 描述見到安期公之場景:〝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仙人綠雲上,自道安期名。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迴風送天聲。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 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詩中所指之盧敖即是當年秦始皇身邊的一位博士。盧敖當年深受始皇帝影響,辭官隱居,尋遇真人,授以仙訣,遂遠遁深山修煉,道成飛升。後世之漢武帝於元鼎四年,還為紀念盧敖,在河南設盧氏縣。
秦始皇在琅邪又遣徐市(音福)等東渡大海求仙尋葯並廣傳中華修煉之道。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御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聞,始皇遣使賚草 以問(鬼谷子)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瓊田 中,亦名養神芝。其葉似菰,不叢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太平廣記》)〝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市入求玉蔬金菜,並一寸葚。〞(梁‧蕭繹《金樓 子‧箴戒篇》)相傳徐市是鬼谷子之徒,故秦始皇遣徐市等東渡大海相訪。在日本,徐市被尊稱為農神、蠶桑神、醫藥神。日本歷史研究確認徐市即是日本之神武天 皇。
韓終、徐市等不光帶去中華文字及各種技術,更把中華神傳文化帶到韓國、日本,遂使中華神傳文化在多個鄰國紮根。韓國、日本等至今仍有許多當年韓終、徐市等東渡大海,及所留修煉文化及遺迹,為這些國家人民在日後得正法、修大道開啟良好之端。
後世許多明君聖主也和秦始皇一樣,不光自己敬神修煉,採藥煉丹,也派遣手下飄洋過海,將中華文明、信神修煉之道傳給周邊國家及人民, 實是對其人民最大善行及最好給予。
另 外,求仙尋道,煉丹採藥,為修煉養生的重要部分。很多道家門派中,服藥吞丹,將體內廢物、毒素排出體外,身輕體健,繼之後續其它修煉步驟,乃修煉基理。只 是後世,特別是近代之人,深受無神論之害,遠離神靈,道德敗壞,不光不信神敬天,反而痴笑古人。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6) 〝焚書坑儒〞真相
十二、焚諸子百家之莠垢,坑騙人欺世之術儒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焚書坑儒」實是秦始皇滅六國後為統一思想、保護神傳正統文化、正道修煉而採取之兩項重大措施。如本文第一章所述,春秋戰國時,神安排道、儒初傳,因相生相剋之理,必然出現魚目混珠、正邪同在的局面。在世間就是後世所稱「諸子百家」之時代。此時諸侯紛爭,戰亂不斷,思想文化卻是空前活躍,各種思想流派、學術團體紛紛出世。僅從學派來講,就有所謂「九流十家」。其中有神派遣的開啟文化、豐富人類思想內涵者,亦有人世間極力破壞神傳文化者,良莠混雜,真假難辯。
秦始皇雖然武力征服了六國,仁慈所致,並未趕盡殺絕,六國中妄圖恢復過去勢力者大有人在。利用思想、文化干擾,欺詐、行騙、詆毀新政、干擾正道,以至復辟,則是秦始皇面臨之嚴峻考驗。保護正統文化、統一原六國民眾文化規範勢在必行。
秦始皇從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統一政權開始,到實施所謂焚書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八年間,從六國宮廷和民間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獻。同時徵聘七十多位學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兩千餘學生於博士官之下,命為諸生。對古典文化清理甄別,去偽存真,保護正統文化。
秦始皇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秦始皇對諸位博士優禮備加,「尊賜之甚厚」(《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陽宮一次宴會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廢郡縣,立分封,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是讓始皇回復六國之古,借古諷今,詆毀秦始皇新政。
始皇命群臣議論,丞相李斯謬其說,絀其詞,上書皇帝曰:「過去天下散亂,沒有能統一之者,所以諸侯並起,語皆道古而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接受了這一建議。
從李斯上書可知,當時秦國所有書籍,包括明令燒毀者,在朝廷中都留有完整備份。宋代朱熹也云: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若想查詢、研學,政府及博士手中都留有完整檔存。
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統一前列國史記及百姓私藏《詩》、《書》與百家語。至於秦國史書、博士官珍藏圖書與百姓家藏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務必在三十天以內上交處所官府焚毀。為此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等。
中華舞台乃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眾生。秦始皇建立大秦皇朝,改天換地, 必然帶來全新文化。
而「諸子百家」中之莠垢被一些別有用心之方士、術士及六國貴族故臣等用作復辟六國、擾亂新政、干擾人正念之工具。秦始皇焚掉諸子百家莠垢,保護了正統文化。
秦始皇焚書後一年,又發生後世所謂之「坑儒」。這兩個事件,看似不同,卻有聯繫,依然要歸結到當時一些所謂「儒生」。這幫「術士、方士、腐儒」並非僅宣傳某種思想,他們所作所為是權力訴求,為恢復其舊國勢力。當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時,並未遭到坑殺。可見秦始皇當時只是禁止其言論,而未採取行動。直到這些術士、方士及腐儒們被證實以方術行騙,並詆毀新政,才惹得始皇大怒,將那四百六十七個「術士、方士及腐儒」坑在咸陽。
事件由兩個方士畏罪逃亡引起。秦始皇不僅自己修煉、養生,對方術和方術之士也十分尊重,常和他們一起討論神仙、真人、長生修煉之理。一些方士、術士,如侯生、盧生之徒,打著為秦始皇採藥煉丹、尋覓仙方為名,揮霍錢財,屢次行騙。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侯生、盧生見騙術敗露,密謀逃亡。逃亡之前,《史記》中記載,侯生、盧生非議始皇,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詆毀、謾罵秦始皇。
始皇知道後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
修煉歸真乃人生目的,以方術騙人,使人對修煉回天失去信心,是對人之最惡毒最根本的傷害,天理不容。秦始皇嚴厲懲罰以方術騙人行詐之術士、腐儒,「以懲後」,是為了警戒世人,亦是在保護人之根本。
此一事件,後世往往和「焚書」並列,合稱為「焚書坑儒」。究其原委,「坑儒」,就是對騙人、騙財、擾亂新政等術士、方士及腐儒之一次清除。漢代王充對「坑儒」有如下看法:「坑儒士,起自諸生為妖言」。秦始皇「焚書坑儒」清理了百家紛擾造成之思想文化莠垢,清理了一批騙人行詐之術士腐儒,讓正統文化得以流傳於後世而綿延不絕,大功不可歿也!
神創造了人類,也讓神下世講道、傳法、度人,傳給人類各種文化,如軍事、兵法、音樂、醫學、藝術,及各種技術、工藝等等,也安排了如何保護這些文化。非只秦始皇果斷清理污垢,後世明君、賢王也都如此。這是歷史之必然。
十三、完成使命,退出舞台
統一天下,為人間正道掃除屏障、奠定千秋大業,秦始皇完成本朝使命,至此已屆圓滿退出歷史舞台之時。中華神傳文化等著翻開新篇章,確立外儒內道之正統地位,一代新天國眾生正等待來神州大地結緣,演繹新一朝文化。
民間早有預言說:「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仙逝於三十八年七月(公元前209年)第五次東巡途中。三年後,秦朝結束。而後, 風雲又起,戰火再燃,楚漢相爭,群雄並立,下一台歷史大戲以中華兵聖韓信迎戰一向英勇無敵之西楚霸王項羽而掀開帷幕。
秦始皇以風捲殘雲之勢,結束春秋戰國五百年爭戰,一統中國。這一段歷史表面錯綜複雜,紛紜無序,其實都是神之有序安排。
神也利用這段歷史教導世人如何主持正義、敬天尊道、處理紛爭,並告訴人們:天意不可違!天下統一是天意,試圖阻止、破壞神安排者,必敗、必受罰。修身歸真是神給人之文化和希望,試圖毀壞此一希望者,必受罰。
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是雄才大略、胸襟非凡之千古一帝,其仁慈寬容、待人以誠,遠超一般帝王。
秦始皇滅六國、改體制、築宮陵、建長城、修水道,雖然合天意、利文化、福萬代,卻不免觸動很多世人之利益。自然會有人因亡國之恨,或因私利之怨,而利用一切借口歪曲事實,甚至編造故事、寫書詆毀,污衊、咒罵他。後世有些人,或因不明真相,或需借古諷今,往往又會重複那些歪曲、誹謗之詞。久之,「秦始皇」在有些後人眼裡遂成「暴君」之代名詞,「焚書坑儒」亦成了「毀壞歷史、文化」之代名詞。實非真史實也。
結語 千古一帝 萬世豐碑
世人看歷史,往往忽視歷史是創世主及不同層次神所安排的,並非人類所創造這一根本事實。成敗興衰,皆有因緣!
秦始皇應運而生,一統天下,帶來一天朝眾生與神州結緣,並為人間正道洪傳清理環境、奠定基礎。
秦始皇治百亂於一瞬,結束幾百年之戰亂,「兵征天下,王者治國」,立大秦之一統江山,創神州第一「皇權」。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並未馬放南山、兵器入庫,而是繼續南征北討。融百越、開疆土、阻匈奴、建長城,保護、光大中華神傳文化;廢分封、置郡縣,築百世皇朝之基石;行同倫、書同文,修千年文化之體制。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整治民風,教化眾生;封禪敬天;身體力行,洪揚修煉。焚諸子百家之莠垢、坑騙人欺世之術士;將春秋戰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之山河收拾得整整齊齊。
秦始皇雄才大略,在歷史上創下了無數第一,樹下無數豐碑。「千古一帝」稱號,當之無愧。
仁也罷,暴也罷,始皇帝風捲殘雲掃六合,震古爍今。成也罷,敗也罷,始皇帝入海求仙尋長生,流傳古今。自古多少事,盡在安排中!#
主要參考文獻:
李耳,《道德經》,春秋
左丘明,《左傳》,春秋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漢
馮夢龍,《新列國志》,明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清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漢
范曄,《後漢書.班彪傳》,南朝
作者不詳,《詩.小雅.北山》,先秦
王嘉,《拾遺記》,晉
劉向,《列仙傳》,漢
皇甫謐,《高士傳》,晉
李天騭,《榮成縣誌》,清
伏琛,《三齊略記》,晉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本文標題:【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 - 萬代始皇帝 - 真相網
這裡是你留言評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