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百位英國科學家在「非故意」情況下為中共研發武器
【真相網2021.2.10】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英國智庫Civitas近日發布報告說,約兩百名英國科學家在「非故意」的情況下,幫助中國政府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正接受調查。這讓中西方科技合作與政治的緊張關係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這份長達一百多頁的報告指出,這些英國科學家來自十五所英國大學。這些大學在過去很多年中與二十二所有軍方背景的中國大學和一些軍事集團公司建立了合作。其中很多中國大學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列為「非常高風險」的機構。
名單中包含的英國大學有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等,中國的大學則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等。
真是「非故意」?
報告強調,這些英國大學是在「非故意」(unintentionally)的情況下參與了由中國軍事集團公司資助或為他們所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發,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等。
曾在英國大學進行過材料科學研究的陳昕舟告訴本台,他並不認為這些科學家都是所謂的「非故意」,「這些科學家不知道這些科研成果,會被用心不良的個人、機構或者國家用於別的用途嗎?我覺得不是。所以,說他』不知情』,字面上解釋是可以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同時指出,英國開放的科研體制可能給中國方面創造了可乘之機,「英國的大學從來都是開放的,即使是在冷戰高峰期,也沒有對東歐的科研人員完全關閉;…..它(英國機構)也很樂意在研究中培養中國學生,和中國的科研人員合作。」
報告分析說,如此多的英國科學家捲入了這一事件,說明英國政府用以監督和控制中國與英國大學合作的機制有欠缺。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研究主任帕特里克·克羅寧(Patrick M. Cronin)第一時間就在推特上點讚了這份報告。克羅寧向本台分析說,英國調查這方面的情況可能落後於美國和澳大利亞,但他並不感到驚訝,「因為英國大學在經濟上遇到挑戰,他們此前可能需要進行一些科研合作。」
他強調,因為美國及其盟友近年呼籲對科研合作進行更嚴格管制,英國才開始對這些合作加緊審核。
美國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則認為,英國現在花大力調查跨國科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應對中國方面這幾年的高調作風,「過去幾年習近平已經把話挑明了,就是要軍民融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要共享,無論你是不是軍方的,任何只要和它有點關係,都可以變成軍方的。」
什麼樣的「基礎研究」?
報告中附上了其中一些接受英國政府調查的英國大學的回應聲明。例如: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在聲明中辯稱,他們接受中國公司的資助,所從事的是基礎研究,是出於科學自身的目的。
報告就此建議英國政府,在未來的政策修改中,必須進一步釐清什麼是基礎性研究,以防止中國方面利用這些所謂的基礎研究進行軍事研發。
事實上,美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去年接受被美國政府指控的二十四名位「千人計畫」專家訴訟代理的美國律師彼得·澤登伯格(Peter Zeidenberg)曾告訴本台,他所代理的這些專家多數是在做基礎研究。
哈德遜研究所的克羅寧主任則指出,正如這份報告所提到的那樣,對所謂基礎研究,不要太天真,「這不僅僅涉及到有些基礎研究有軍事用途,而且這些基礎研究創造了入場的機會,建立了關係和依賴性,這個給了中國政府機會,利用這些研究機構提供的入場機會、關係和數據等等,去展開更具影響力的行動。」
什麼樣的政策?
但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在制定科研合作的政策時都存在與維護學術自由的界限問題。
上個月爆出的麻省理工大學華裔教授陳剛因為涉嫌隱瞞與中國的關係而被捕,在美國學界引起了廣泛的抗議。尤其是陳剛在麻省理工大學的同事們指出,政府在指控陳剛時,模糊了信息披露的違規行為與與間諜活動或智慧財產權盜竊之間的界限,這有可能傷害到學術自由。
克羅寧主任認為,這當中必須要把握好限度,「美國大學應該和英國大學一樣,向中國人開放,但必須在制度上明確,他們是否和中國軍方有任何聯繫,也應該有技術指導方針,講清楚哪些研究不應向國際開放,或只是向美國盟友開放。」
英國智庫Civitas的報告中沒有指出,涉事的科學家是否有華裔,但這個問題引起了外界的擔憂。
身在英國的陳昕舟認為,英國政府需要調整政策,但不希望走得太遠,「你可以在政策上把入門的門檻提高,這個沒有問題,但對已經在英國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中國人來說,不希望產生負面的影響。過度去追責、甚至迫害等等,個人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
他強調,當初中國人到英國留學,很多人是理工科,後來留下來做研究,為英國的科研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標題:近兩百位英國科學家在「非故意」情況下為中共研發武器 - 真相網
這裡是你留言評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