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韩信 - 兵仙战神
【真相网2016.4.15】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战神韩信
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五年之内结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统一。汉得天下,皆他之功。
他成就了一段神话,战必胜、攻必克,千古无二的霸王项羽亦是其手下败将。
他乃历史上多少年不遇的大根器之人,怀王霸之志,忍胯下之辱,无故加之而不怒,完美诠释大忍之心。
观其用兵布局,已至圣界仙境,如天马行空,一气呵成,皆从天而下,又举重若轻。其用兵之神,史上无出其右者;不世才华,令人叹为观止。他指挥的战争均为中华历史上史诗般天成之作,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经纬天下的军事谋略垂馨千祀。
韩信,史称〝国士无双,兵仙战神〞。

韩信彩像。(清殿藏本)
第一章 胸怀大志 避世用晦
韩 信,江苏淮阴人,出生时家道业已中落,因此没有关于他家世的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少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清贫。但他家中收藏兵书和宝剑,韩信从小就有 机会接触很多兵书,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这些方面推论,〝韩信乃韩国之后〞,韩信祖上是贵族。(明李廷机着《监略妥注‧秦记》)
母亲去世后,韩信的生活更加艰难,常常无饭可吃。因为贫困,他饱受别人的白眼和欺辱,也受到过他人的施舍。在历史上留下的许多成语典故都和韩信有关,比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能屈能伸,等等。
南 昌亭亭长颇有眼光,他看韩信非等閒之辈,眼下虽然贫困,日后必出人头地,所以对他很是照顾。韩信常去他家吃饭,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心生嫌恶,想出了晨炊 蓐食的办法把韩信赶走。她早上天还没亮就做好饭菜,早早地把饭吃完,锅碗瓢盆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韩信像往常一样来到亭长家时,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饭 桌,连残羹剩饭也没留下。韩信一看就明白了,扭头就走,从此没有再去过亭长家。后来由此演变出来两个成语:昌亭之客、昌亭旅食,都是指怀才不遇而暂时寄人 篱下者。
韩信读书之余,有时到河边垂钓。有位洗衣服的老妪,后人称为漂母,很同情他,看到韩信没有饭吃,时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韩信心 里非常感激,发誓将来要报答她的恩情。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果然赠给漂母千金以酬谢她当年的帮助。〝一饭千金〞的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 相报。
历史上对韩信的第一篇记载是《史记》中的《淮阴侯列 传》,说韩信少年时代是个无所事事之人。其实韩信胸有囊括四海、席卷宇内之志。清朝汉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中说:〝(韩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 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从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涉猎广泛,诸如天文地理、规章法度及军事常识等等无一不精,对百里奚佐秦称 霸等历史典故也耳熟能详,还着兵书、修订军中律令等,说明他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并非游手好閒之人。
另一件事也反映了韩信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十五六岁时,韩信母亲过世。虽然家中贫困,他还是挑了一块宽敞高地将母亲埋葬,墓地周围足以安置万户人家居住。这表示韩信当年就相信自己将来可以官封万户侯。
韩 信未成名时还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件是胯下受辱。当时韩信虽然衣食无着,但志存高远,经常随身佩带一把宝剑。淮阴城里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想羞辱韩信, 就在闹市中挡住韩信的去路,说:你佩带宝剑干什么?带着宝剑你敢杀人吗?敢杀人就把我的脑袋砍下来。不敢杀人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面对这突然其来的挑 衅,韩信毫无惧意直视对方许久,最终仍神色坦然俯身从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清任伯年绘《韩信胯下受辱图》。(公有领域)
一代文学宗师苏轼在 《淮阴侯庙记》中描述了韩信少年时代不惜〝辱身污节〞以〝蓄英雄之壮图〞的境界:〝应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效其灵也;冬则泥 蟠,避其害也……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母;抱霸王之略,蓄英雄之壮图。志轻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
能 坦然受辱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志消沉、苟且偷安之人,即所谓的〝胆怯〞者;另一种是志向远大、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之人,即真正的明智之人。〝古之所谓豪 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 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在《留侯论》中的这段话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完美注释。
人们认为韩信辱身胯下是伟人之举,淮阴人特地在当年的地 方修了一座〝胯下桥〞,藉以纪念韩信志存高远、不与小人一般见识的大度胸怀。
第二章 怀才不遇
战国末年,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被统一的秦王朝所取代。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出巡途中突然在沙丘离世。始皇遗诏公子扶苏主持葬礼,使之返都即位。管理诏书的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矫诏赐死了扶苏,拥立少子胡亥为皇帝,即秦二世。
秦 二世即位后,滥杀始皇旧臣和皇室宗亲,始皇辛苦建立起来的帝国基业开始动摇。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首先率领九百戌卒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挑 战二世的统治。他们在陈地建立了政权,国号为〝楚〞,也作〝张楚〞。各地的反秦人士乘势而起,纷纷组织自己的力量,一时之间群雄割据,烽火连天,大有回到 战国时代诸侯争战之势。
一、仗剑从军
当时起兵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秦国故吏,二是六国后裔,之后是地方豪强。群雄之中项梁、项羽叔侄身世显赫,兵精将强,吸引了韩信的目光。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子。楚灭亡前,项燕为楚军统帅,为人忠厚正直,善于用兵,后被秦将王翦打败,殉国身亡。项梁因为杀人,避仇迁居吴中,威信颇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项梁利用其优势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子弟。
陈胜吴广起事后两个月,项梁叔侄率吴中八千子弟响应,从江东渡江而上,沿途收编了陈婴、英布、吕臣、蒲将军等部属,并占据了彭城以东的秦嘉郡。刘邦和韩信也都在这过程中加入项梁的队伍。
不久吴广被部下所杀,同年十二月秦将章邯率军攻破陈地,陈胜被车夫所杀,张楚国亡。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自己为武信君。
章邯打败张楚军之后,领兵攻魏。魏王求救于齐国。章邯又大败齐、楚联军,并追击齐将田荣到了东阿。项梁听说田荣危急,立即引兵救援,击破了秦军。章邯向西面败走,项梁领兵追击,在濮阳再败章邯,最后追到定陶。另一边,项羽、刘邦与秦军大战于雍丘,大胜,斩杀了秦将李由。
秦 军节节败退,把北防匈奴的十万大军调给了章邯。项梁则由胜而骄,对此毫无反应。韩信预见到其中危险,但地位低下,没有进谏机会。项梁的谋士宋义也看到了潜 在的危险,劝谏项梁预防秦军偷袭,项梁不以为然。士气大振的秦军趁项梁疏于戒备,突然袭击,剿灭了项梁的大部分主力,项梁本人阵亡。
二、项羽出世
项梁死后,其军队由项羽率领。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历史上最以勇武闻名的将军。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少年时观看秦始皇出巡,浩浩荡荡,万人敬仰,很是羡慕,对项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看韩信高大英武,任命他为侍卫武官执戟郎。韩信因此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项羽。
定 陶大战之后,楚怀王怕楚军士气低落,命令项羽领军退至彭城,进退有据。章邯见一时难有胜算,就转而北上攻打赵国。赵王被困巨鹿(钜鹿),向诸侯求援。齐 国、燕国均派遣了援军,赵国大将陈余和代国张敖也带兵前来,〝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但在章邯大军的虎视之下,没有 人敢向秦军开战。
楚怀王也派出了两路援军: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领兵五万救援赵国,于秦二世三年冬,抵达安阳;另一路以刘邦为将进兵咸阳;并与众人约定,先取关中者为王。
宋 义到达安阳后,滞留四十六天不走,企图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翁之利。但是他没有考虑,如果没有援军,赵国肯定不敌章邯。如果章邯解决了赵国,下一个目标就 是新败的楚国。当时安阳天寒大雨,楚军缺粮,士卒冻饿,拖延下去,必出大变。项羽多次进谏北上救赵,都被宋义拒绝,且下令军中不听命令者皆斩。项羽万般无 奈,杀了宋义,自任代理上将军。楚怀王鞭长莫及,只得认可了。
各路兵马皆惧秦军声势,筑营自守作壁上观。项羽只能独自作战。楚军数量远远 少于秦军。项羽沉着冷静,先派英布率两万楚军切断章邯和其他秦军之间的救应通道,随后亲自率三万士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 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没有退路,士兵唯有拚死一战。〝破釜沉舟〞的成语由此而来。
及至巨鹿,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包围秦军,全军无不以一当十,项羽身先士卒奋勇廝杀,〝又羽呼声动天地〞(《前汉记》),楚军越战越勇,打得秦军胆战心惊,终使楚军九战九捷。秦将苏角阵 亡,王离被俘,涉间不愿投降自焚而死。旁边的诸侯援军看得目瞪口呆,直到秦军败退,才敢冲出营寨助战,解了巨鹿之围。
在项羽的步步紧逼之下,章邯节节败退,最终于秦二世三年七月,在殷墟率部众二十万投降项羽。秦军主力遂告覆灭,曾经灭六国击败匈奴的雄师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战争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众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赵王亦前来拜见,跪拜项羽搭救之恩。项羽被拥立为〝诸侯上将军〞,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
项羽向天下人展示了一代英豪的不世雄才。其横空出世令当时所有的沙场武将黯然失色,也为中国历史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三、刘邦入关
虽然项羽解决了秦军的主力,当上了〝诸侯上将军〞,但率先攻下秦国都城咸阳的却不是他,而是刘邦。
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出身平民,四十八岁时起兵于沛县,人称沛公。他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閒,不务正业,父亲称他为〝无赖〞。他身边有一帮狐朋狗友,加上出手大方、善于笼络,因而颇有人缘;后来当了泗水亭长。
刘邦不喜欢读书,也看不起读书人,因此没有什么文韬武略。他擅长的是玩弄权谋,工于心计,见风使舵,懂得如何控制比自己有能力的下属,因此手下有不少能人贤士。对于如何窃取别人的果实也有过人之处。
在 与秦军决战之前,楚怀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就是攻下咸阳城者为关中王。刘邦在项羽正面与秦军激烈交战之时,绕开了最危险的战场,率兵突入关中。当时赵 高已弑秦二世,去秦帝号,随后子婴杀赵高,只称秦王。刘邦进攻咸阳,子婴无力抵抗,于是素车白马,降帜道旁,亲自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 灭亡。
刘邦进了咸阳城,看到咸阳宫的宏伟壮丽,还有皇帝专用的帷帐、车马、重宝和妇女,目瞪口呆,爱不释手,全然忘记了外面纷乱的局势和 虎视眈眈的对手们,打算止宫休舍,住进皇宫。樊哙和张良等轮番苦劝,终于说动刘邦封闭皇宫和府库,率军到灞上驻扎,并按萧何的建议宣布约法三章,即杀人者 死,伤人及偷盗抵罪,同时废除秦律,其它方面则一切如常。〝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在正面作战, 出生入死,但胜利的最大果实却被刘邦轻取,气愤不过,因此巨鹿大战之后,立即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关中杀来,在咸阳城外的鸿门驻扎。谋士范增进言说刘 邦在关东时贪财好色,这次进了关中反而不取财物、不恋美女,看来其志不小,应趁早铲除。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也派人送信证实了刘邦的称王之心。项羽随即下令 次日一早发起攻势。
刘邦的全部兵力只有十万,战斗力远不及楚军。如果两军对垒,结果不打自明。项羽的叔叔项伯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连夜 骑马到灞上向张良透露了消息。张良不愿独自逃生,立刻告知刘邦。刘邦听了大惊失色,顿时手足无措,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之下,除了示弱求饶别无良策。于是 刘邦和张良简单商议后,立即请项伯进军帐,敬酒寒暄,极力笼络,又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项伯的儿子,结成了儿女亲家。彼此相谈甚欢之际,刘邦趁机表白说自己 并没有称王的野心,自己进入关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项羽入关做准备。项伯答应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情,并嘱咐刘邦第二天亲自去拜谢项羽。
项羽重兵在握,傲视天下,本来就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加上项伯巧舌如簧,三言两语就被说动了,放弃了进攻灞上的计划。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和大将樊哙亲自到鸿门,表明自己只是看守咸阳,等项羽来称王。项羽相信了刘邦,设宴招待刘邦。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则始终认为刘邦是心头大患,坚持要项羽在宴会上斩草除根,杀掉刘邦,以绝后患。这场杀机四伏的宴会就是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宴 会上,范增坐在项羽旁边,几次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可是项羽却假装没看见。范增让大将项庄到酒桌前舞剑助兴,想藉机刺杀刘邦。项伯赶紧也拔剑陪舞,用身体 挡着刘邦,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情况紧急,赶紧出去召唤樊哙。樊哙早年以杀狗为生,是刘邦麾下最勇猛之人。他听说刘邦有难,手持盾牌和利剑,直接闯入军 帐。守卫士兵想拦住他,樊哙用盾牌一推,卫兵跌倒在地。樊哙揭开帷幕,瞪眼看着项羽,头发上指,目眥尽裂,斥责项羽说:〝刘邦攻下咸阳,没有占地称王,却 回到灞上,等着大王你来。这样有功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封赏,你还听信小人的话,想杀自己兄弟!〞项羽听了,心中惭愧。刘邦乘机假装上厕所,带着随从跑回灞 上军营中。谋士范增见项羽优柔寡断放跑了刘邦,气愤又绝望,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出《史记‧项羽本 纪》。译文:〝唉!这小子真的不能跟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得项王天下的人,一定就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 后立刻处死了曹无伤。〝鸿门宴〞后来就成了〝不怀好意的宴会〞的代名词。由此发展出来的成语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弃楚投汉
鸿门宴之后,项羽率 领诸侯进入咸阳。当时秦王子婴虽然是败国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项羽不仅没有给他应有的礼遇,反而杀了子婴和所有秦国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烧了咸 阳宫和秦始皇陵,大火三个多月不灭。这场大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破坏,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辛苦建立起来的所有档案和先秦以来众多的文 化典籍毁于一旦。秦以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都被付之一炬。
项羽另一个巨大的失误是要把已经统一了的中国重新倒退到诸侯割据的局面。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劝谏他定都咸阳称帝,因为关中阻山带河,易守难攻,土地肥沃,富饶一方,是建都称霸的理想地点。但项羽一意东归,他的想法是:〝富贵不归 乡,如锦衣夜行。〞最终他执意分封天下,把秦朝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完全废弃,立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自己为楚霸王,权同皇帝。霸,古通〝伯〞,伯仲叔季 之〝伯〞,意为王中的老大,众王之王。至此,项羽的辉煌达到顶峰。
韩信作为贴身卫士,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但项羽颇为自负,自认天下无敌手,根本不把一个小卫士的建议放在眼里。火烧咸阳和分封天下两件事充分展示了他是个目光短浅、意气用事之人,韩信意识到跟随项羽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于是他把十八个诸侯一一分析,最后目光停留在汉中王刘邦身上。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四月,受分封的各诸侯王纷纷罢兵就国,项羽也衣锦还乡,高高兴兴地回彭城当西楚霸王。对于刘邦,项羽心里还是不放心,封王之时没有按照约定封他为关中王,而是把他困囿于巴蜀汉中,以期限制他的发展。
秦 时期,巴蜀尚未开发,穷山恶水,贫困荒蛮,〝秦之迁人(罪人)皆居之〞(《资治通监》卷九),是罪人流放之地,但也算是〝关中地〞,把巴蜀之地封给刘邦也 算项羽没有背约负盟。关中肥沃之地则分给三位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翦,对刘邦形成了包围之势,堵住了刘邦进军中原的道路。
刘邦对此气愤之极,但也无可奈何。项羽只允许他带走三万兵马,他手下的大臣中只有萧何算得上是个治国理财之人。谋士张良本为韩国人,那时已经辅佐韩王成去了。其他的武将有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如果与之抗衡,一定是百战百败。刘邦只能忍气吞声,率军西进前往汉中。
韩信就在此时,悄悄地离开了项羽,跟随刘邦的队伍前往汉中,从此改变了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五、柳暗花明
从 关中到汉中,秦岭栈道是必经之路。张良和刘邦分别之前,见刘邦境遇不妙,就建议他沿途烧毁经过的所有栈道,一来防止章邯等诸侯进攻汉中,更重要的是麻痹项 羽,使他相信刘邦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但从另一方面也彻底把刘邦自己封锁在蜀地。如若没有奇谋妙计,只能老死汉中。刘邦别无选择,只能先保平安再做他图。
初 到汉营,韩信一无业绩,二无势力,只被封了个小小的〝连敖〞。这个职位小到具体是做什么的史书上都没有清楚的记载。在这样低微的职位上如何能有机会实现自 己的远大理想?正在韩信满腹惆怅之时,又因为犯了军法要被处死。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轮到韩信了,他举目仰视,见夏侯婴走过,于是大声说道:〝上 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处死壮士呢?〞)
夏 侯婴同刘邦自幼交好,是他最亲信的人之一,南征北战,十分忠诚。鸿门宴上,同去赴宴的四个武士中就有夏侯婴。他听到韩信的话后猛然一惊,刘邦想争天下乃秘 中之秘,这个小小的军士是如何知晓的呢?他仔细打量了韩信一番,见他相貌英武,气度不凡,就为他松绑拉到一旁详细询问。一谈之下,他立刻被韩信的才智和见 解所征服,马上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进了汉中之后,一直郁郁寡欢,也没把夏侯婴的举荐放在心上。他懒得见韩信,只是看在老部下的面子上提升 他为管理粮草的治栗都尉。治栗都尉这个位置给了韩信和萧何直接接触的机会。萧何是汉的相国。他惊讶地发现韩信胆识过人、智慧超群、深愔兵法,正是汉军急需 之将才。他急忙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萧何和刘邦有同乡之谊,又是识于微时的知交,但萧何的推荐仍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等了一段时间,心生失望,打算另寻出路。
汉 军都是关东人,家属都留在了故乡,刘邦也不例外。大家指望着刘邦很快能打回老家去,但是刘邦烧了栈道之后,没有任何打回关中的实际措施。思乡混杂着失望的 情绪弥漫在汉营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士兵失去了耐心,纷纷当了逃兵,连将领也逃跑了几十个。终于有一天,韩信也悄悄离开了汉营。
韩信的逃跑惊动了萧何。在萧何眼里,韩信的分量超过汉营中所有的大将。他心急如焚,没有向刘邦汇报就动身去追赶韩信。当时天色已晚,新月如钩,萧何策马扬鞭,消失在夜色之中,演绎了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刘邦听到萧何离营出走的消息,大吃一惊,急得六神无主、坐立不安,就像失去手足一样。萧何此时的着急也不亚于刘邦。韩信是汉军唯一的救星,失去韩信,汉军就如同一帮乌合之众。如果韩信再转投他人帐下来对付汉军,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韩信没有想好下一步去哪里,加上心情郁闷,走得并不快。夜深之时走到寒溪河边。当时河水暴涨,无法过河。萧何一路打听着追来,远远看到月色之下,寒溪河边,有人单人匹马在沿溪寻渡,正是韩信。
几天之后,当萧何带着韩信回到汉营时,刘邦正因为萧的出走而日夜难安。恍惚之间看见萧何,以为是在梦中,又惊又喜又恼怒。他禁不住责问萧何为什么逃走。他不 相信萧何是为了追韩信才不辞而别,每天都有几十上百的人逃跑,连将军逃跑的都有数十个,为什么别人逃跑不追,偏去追韩信?萧何说其他人均是平庸之辈,有他 们不多,没他们不少,跑了就跑了;但韩信不一样,如此奇才天下无双,除非刘邦满足于一辈子做汉中王,偏安一隅。若想成就帝业,非有韩信辅佐不可。听萧何这 么说,刘邦不得不重新审视韩信,他沉思片刻,愿意提拔韩信为将军。萧何坚持将军职位还是屈才了,刘邦不得已,松口让韩信为大将军,并要求召见韩信,看看他 到底如何了不得。萧何又不同意,说把大将军呼来喝去的太不尊重,需要按照规矩选黄道吉日,斋戒沐浴,搭建坛场正式授命方显诚意。
第三章 汉室天下韩信打
一、汉中对策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六月,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斋戒、沐浴、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军。拜将之后,刘邦问韩信可有妙计回到关中。汉军兵弱将少,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因此刘邦也没有更高的目标,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做关中王。
韩信首先指出刘邦东争天下,最大的敌人是项羽,他请刘邦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羽相比,谁强谁弱。刘邦沉默良久,道:“不如项羽。”也就是说即使在仁厚方面他也不如项羽。
韩信离座,对刘邦拜了两拜道:“恭喜大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项王。然而事物是变化消长的。他现在虽然强大,但大王您肯定能打败他。”
他先分析了项羽性格上的弱点,项羽虽然勇武过人,怒吼之声可以吓退千军万马,但不能任用有才能的贤人,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虽然平时待人恭敬慈爱,下属病了都能嘘寒问暖,但一到实质的封爵加官,就连大印刻好、一直放到边角都磨秃了还舍不得给人,就是妇人之仁。
再者,项羽做了霸王之后的举措也颇不妥当。第一条不当举措是,既已称霸天下,却又放弃了关中,建都彭城,失了地利;第二,违背义帝的约定,分封不公平。富庶的土地分给自己的亲信而不是功劳最大的人,引起诸侯们愤愤不平,失了人和之利;第三,项羽强迁义帝到江南之地,诸侯纷纷效仿,在自己的驻地驱逐国君,拥兵自立,天下大乱,失去了天时之利;第四,项羽所到之处,无不摧残殆尽,失掉了民心。
根据韩信的分析,项王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民心。如果刘邦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英勇善战之人,以纪律严明的军队,拥正义的旗号,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必然可以战胜楚霸王。
汉军打回关中的第一块绊脚石是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韩信认为这三人不难对付,因为他们本为秦将,征战多年,手下士兵跟随他们出生入死。投降楚军之后,项王坑杀秦降军二十万,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苟存了下来。秦国父兄对这三人恨入骨髓,他们在关中当王,关中的老百姓心里并不服。
而刘邦入武关时,得益于萧何的建议,和百姓约法三章而不多加干扰,关中百姓对此感恩戴德,都为刘邦没成为关中王而不平。如果刘邦要发兵东进,只要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三秦。
韩信的这番“汉中对”策论既提出了与项羽争天下的远景规划,又指明了近期夺取关中的战略,清晰透彻,见解独到,眼光超越了军事力量的强弱,把战争的胜负和人心的向背联系起来;分析了双方的强弱之处,又看到了未来的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和时机,表现出了韩信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后人多把韩信的“汉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无不对其推崇备至。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谋划,第一个目标就是打进关中,攻占三秦。
二、还定三秦
如同韩信分析的一样,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天下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最先发难的是齐国的田荣。田荣是齐地贵族的领军人物,在项梁时期,他数度负项梁,所以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没有封他。田荣对此极度不满,把项羽封的齐王赶走,自立为齐王,同时扶植彭越攻击项羽的领地定陶。另一边,陈余对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赵歇封为代王而自己没封王十分不满,于是和田荣结盟对付张耳和项羽。张耳兵败投奔刘邦。陈余把赵歇从代国接回立为赵王,自己则当了代王。
与此同时,辽东王韩广也不满足,想占领燕王的领地,最后反被燕王消灭。
中原地区战火弥漫,动摇了项羽的霸主地位。项羽认为祸首是田荣,决定亲自带兵征讨。
韩信认为时机已到,便在汉高帝元年八月率军东征,发起了还定三秦之役。
关中和汉中被高大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隔断,两地之间只有几条山间孔道相通也就是在山崖险处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名为阁道,也叫栈道。每条长达数百里,十分险狭,行军不便,运输更是困难。其中褒斜谷栈道和陈仓道是最主要的两条。褒斜道在刘邦入汉中之后就烧掉了,长达六百多里的栈道,修起来非一日之功可成。因此可用的只有陈仓道,但道口有章邯的重兵把守,要想在这里突围决非易事。
这些都难不倒韩信。他派樊哙、周勃率兵大张声势地修理被烧毁的褒斜道,摆出要从这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在道口派重兵防御。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住关口,就可高枕无忧。
韩信见章邯中计,便调兵遣将,西出勉县转折北上,沿故道进军陈仓。故道又称陈仓道,陈仓是当时屯积官粮之地,属军事重镇。汉军先入陈仓,等于绕到了三秦王军队的后面。章邯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往咸阳,陈仓兵力空虚。汉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取了陈仓。章邯闻讯,急忙率军赶来与韩信激战。汉军积愤已久,加上初战告捷,自然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章邯仓促应战,军心不稳。两军对阵之时,樊哙、周勃也前来与韩信会师,三面夹攻。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也先后投降。还定三秦,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历史上把韩信带领汉军从汉中进入关中的整个战略过程概括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韩信第一次亮相之作。现在这句成语成了“转移对方注意力”的另一种说法。韩信首创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术一直深为后代兵家所重,也被收入了《三十六计》之中。
对于汉军还定三秦的举动,项羽一时无暇顾及,但他手下谋士们都认为刘邦才是最大的敌人,尤其是亚父范增更是力主先发兵击汉。就在项羽举棋不定时,张良不失时机地送来密信,说刘邦不过是想当关中王而已,会永远臣服于项羽,随信还附了一份田荣、彭越联合反楚欲争夺天下的“反书”。
项羽见信后信以为真,于是亲率大军北上,先击散了彭越,又大败田荣于城阳,重新册立了田假为齐王。田荣的弟弟田横在项羽离开后赶跑了田假,恼火的项羽又立即回军来杀田横。但田横不和项羽打硬仗,而是打游击战。项羽欲战难胜,欲退不忍,完完全全地陷入了齐国的泥潭之中。
刘邦则趁机巩固和拓展了他的关中基业。文臣武将纷纷归附,汉王的国都也由闭塞的南郑迁至东通三晋的栎阳,先后收服了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和殷王司马平,策反了韩襄王之孙韩王信,废了韩王郑昌。张耳被陈余打败后投向了刘邦,本来是在项羽帐下的陈平也投靠了刘邦。
三、救败荥阳
现在刘邦的领地扩充了数倍,手里的军队已从三万扩长到数十万。他觉得自己不需要韩信也可与项羽抗衡,同时也担心韩信声望过高于己不利,加上当时张良回到了刘邦的身边,刘邦就下定决心解除韩信的兵权。对项羽发动直接进攻前夕,刘邦对军队做了调整,不动声色地撤了韩信的大将军职务,让萧何和韩信留守关中,消灭雍军残兵兼做后援,自己则亲自挂帅带着张良、陈平等率军东进。
张良,字子房,和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丞相。秦始皇灭韩后,张良设谋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果,改名换姓逃至下邳,遇到了神秘的黄石公教他《太公兵法》,从此成为谋略家。张良在谋略上虽有过人之处,但不能像韩信那样独当一面,刘邦根本不担心他对自己会有什么威胁,因此一直倚赖张良。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大军行至洛阳,在张良的谋划下亲自给被项羽杀害的义帝发丧,全军素缟,哀临三日;同时派出使臣奔赴各路诸侯,号令天下为义帝报仇,征讨项羽,以此争取民心,也为自己出军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为义帝报仇的旗帜下,刘邦一个月之内聚集了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楚国的国都彭城。这时项羽的大军主力和项羽本人都陷于齐国的战场上,后方空虚。刘邦一路走来,长驱两千多里,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易攻取了彭城。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认为攻下彭城就是占据天下了,根本没有把实力依旧的项羽放在心上,没做任何必要的部署就忙着“声色犬马”去了。
项羽一直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直到彭城被汉军攻下,想起当初在鸿门宴上因为自己一念之仁才得以活命的窝囊废,居然大模大样地跑到了他的宫中寻欢作乐,不由得怒火中烧,便点了三万精兵回师南下。其他士兵则继续同田横作战。
项羽用了一个晚上进军到萧县,击溃汉军左翼,到中午就把彭城收复回来了。溃败的汉军退到谷水、泗水之滨,被楚军杀死、挤落水中而死的有十万余人,其余的汉军向南面山区逃去,到睢水边上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又被杀死落水十余万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睢水为之不流。”
不到一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刘邦本人也被楚军重重包围住。在危急关头突然间刮起了一阵大风,飞砂走石,天昏地暗,枯树断折,草屋揭顶,一时间楚兵不知所措,刘邦趁机突围而逃。一同逃出的只有几十骑人马,刘邦和家人也失散了,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被楚军捉去当人质。刘邦逃命路上碰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就是后来的孝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他为了自己轻装逃命,几次将儿女推下马车,亏得夏侯婴几次把这两个孩子拉到车上,刘盈和鲁元才得以保住性命。
刘邦这一仗几乎把平定三秦之后挣来的本钱全都赔光,五十六万大军所剩无几。汉军从彭城撤回荥阳,一度投降的诸侯王们又都倒向了项羽,形势急转直下。荥阳以东的大片地盘被楚军占领,如果项羽发起进攻,刘邦没有任何屏障可以依托;原先能起牵制作用的田横、陈余正在同项羽讲和,项羽开始把矛头对准了他。刘邦不禁胆寒,无奈之中只好重新起用韩信。
韩信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刻大刀阔斧地向楚军反扑,很快把荥阳以东的大部分地盘夺了回来。战线由荥阳向东推进,一直到荥阳与彭城之间的二分之一处,汉军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坚实的防御系统,使得楚汉相争形势由汉的极度劣势进入相峙状态。
如果没有韩信的力挽狂澜,汉军的结局是很难想像的。韩信的战果使汉军重新振作起来,也让其他诸侯不敢轻举妄动。刘邦转危为安,又有了与项羽再度争雄的机会。
本文标题:【千古英雄人物】韩信 - 兵仙战神 - 真相网
这里是你留言评论的地方